小提琴的故事
文/李富胜编辑/磐石
近日闲来无事,想听听音乐,从一堆CD里翻出一张俞丽娜的小提琴协奏曲,悠扬的小提琴响起,瞬间把我拉回从前,三哥拉小提琴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,想起那把三哥心心念念却最终没有得到的小提琴,不禁黯然神伤。
三哥自小聪慧,不但学习好,文艺体育也样样出众。初中时,三哥就会吹口琴,并自制京胡,练了一手好胡琴,年上了高中,他成为校篮球队的主力前锋,校毛泽东宣传文艺队京剧拉上首的小琴师,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滨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的京剧选段都拉的很好,经常参加县里文艺比赛,拿过不少奖,在同学中小有名气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县文艺骨干培训班,三哥结识了一位会拉小提琴的回乡知青鞠良,是我们邻村的旺格庄人。那是三哥头一回见到小提琴,鞠良精彩的演奏,令三哥赞佩。半个月的培训结束后,三哥和鞠良成了好朋友,鞠良大三哥一两岁,就叫他强弟或亲昵地称“老强”。闲着没事鞠良就教三哥乐理知识,三哥极有天赋,第一次学习五线谱就能迅速掌握,小提琴演奏技巧很快便略懂一二,拉的有点模样了。从此,三哥爱上了小提琴,时不时把鞠良的小提琴借来拉几天。
小提琴拉得越来越好,三哥也越来越迷恋小提琴,甚至于在梦中也叫着我有小提琴了。不久,文艺队的一位同学买了一把小提琴,三哥想要小提琴的欲望更强烈了。一把小提琴当时需要四十几元,不是个小数目,父亲的工资算很高了,也只有五十一块五,母亲挣工分积肥每年也就三千多工分,再养一头半猪,吃的都是自留地的庄稼菜园里的菜,一家六口日子勉强过的去。这样的家境收入,拿出四十多元钱来买一把小提琴,实在过于奢侈!三哥早熟,很懂事,从不轻易向父母提要求,这么大的支出,更不会轻易说出口。但我和三哥朝夕相处,晚上我俩睡在一铺炕上,最了解三哥的心思。每次在学校排练时,三哥总是借那位同学的琴拉一会儿,那如痴如醉的样子,那迷恋的眼神,都被我看在眼里,我决定背着三哥向母亲提出来。那天晚上做饭的时候,我在灶前烧火,母亲乐呵呵地说,咱家的猪要出圈了,你们弟兄过年能穿上新衣服了,咱们也能吃上有肉馅的饺子啦,母亲脸上的笑容光彩照人。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,我犹豫了,不想扫母亲的兴。做好饭,母亲轻松地坐在小板凳上,似乎一天的劳累都卸下了。
我鼓足了勇气走到母亲面前,小声说道:“妈,过年不穿新衣服也不用吃肉馅饺子,钱省下来……”说到这,我支支吾吾地说不下去。母亲问为什么?“省下钱给三哥买把小提琴吧!”这句话终于蹦了出来,我松了一口气。母亲一愣,问我,你哥让你找我的?不不不是我自己说的,与三哥无关,我急得一下甩出一串“不”字来。我以为母亲会发火,然而并没有,母亲看着我,停了好一会儿,随后开口道:“你能替你哥提出来,是个好孩子,你哥多才多艺,也真该买,可是.....”母亲没有再说下去。此后十几天过去了,再没下文,我以为这事就这么泡汤了。
突然有一天,母亲把三哥和我叫过去,说是有要紧事,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如此郑重其事。母亲对三哥说:“我和你爹商量好了,给你买把小提琴,肥猪卖了挤出二十块钱,你爹从工资里拿出二十五,富强,这不容易啊,你爹已经断了两个月的小灶,省下钱来为你买把琴,你可好好学啊,弄不好咱家出个音乐家呢。”母亲把钱塞在三哥手里说,你谢谢你弟,这可是他替你争取的。三哥握着钱的手不住地抖,眼泪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,母亲擦去三哥脸上的泪水说:“男子汉不能轻易掉泪,好好学拉琴,将来有个出息啊。”那天晚上,三哥在灯下反复翻弄那几张纸币,在手里攥了一夜。
县城没有卖小提琴的,乡下更是少见。三哥拿到钱后,托鞠良到青岛帮他买琴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两个月后,父亲由于“历史问题交代不清”,白天工作夜里批斗,终于支撑不住倒在工地上,中风失语半身不遂,医院。三哥守在父亲病床前,神色茫然,不知所措,一向活泼开朗的三哥变的沉闷不语。几天后三哥找到母亲,把一个皱皱巴巴的小纸包递过去说:“妈,小提琴不用买了,学校买了两把,有一把给我用,咱没必要买了。”母亲没有马上接过钱,“是真的吗?”母亲看着三哥的脸,问他,三哥笑着,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。母亲接过那个纸包,低声道:“那就好,家里太需要钱了。”
我知道三哥说了假话。那个灰暗的夜晚,风冷飕飕的,我陪着三哥来到村里那棵老槐树下,他掏出随身带着的父亲为他买的“国光”牌口琴,吹起悠扬的曲子。琴声悲凉如泣如诉,凄美的乐曲一声声刺痛我的心,它撕裂了我情绪自控的意识,让我的灵魂失去自我,泪水润湿了双眼,我不住地偷偷擦去泪水,生怕三哥发现我的悲伤。
三哥的小提琴梦彻底破碎,但三哥从来没抱怨过,随后的日子里,他和母亲用小车推着父亲日行百里四处求医,扛起为父亲治病的责任,支撑起那个摇摇欲坠的家。三哥让我看到一个兄长的风范,让我触摸到一颗纯洁火热的赤子之心。
如今天人永隔,悠然琴声里,我总会默默在心底问一声,三哥,你在天堂可好?
二零一八年十月十日晚六时完稿
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李富胜,山东威海人,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,山东大学特聘教授、威高集团特聘文化顾问,威海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,威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。曾任威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、市文明办主任、市文化局局长兼文联主席、市民政局局长、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、市政协党组成员、秘书长。被中央文明委、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,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。
工作之余,热衷于文学创作,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,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《天边有个威海卫》,文学及理论专辑《砂粒集》、《天边那片海湾》、《李富胜作品集》、《我的文化密码》、《探索之旅》、《我的文化情怀》、《我的民生情怀》、《文化的力量》等,诗集《诗韵拾趣》《诗文小札》(散文、古体诗、新诗);电视剧《天边有个威海卫》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、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;广播剧《为了孩子》、《那片蓝蓝的海湾》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,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;创作歌曲20余首,其中《领航中国》、《你和人民在一起》获泰山文艺奖,《扬帆威海》确定为“霍比”国际帆船赛主题歌;与曲波共同创作的《领航中国》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惟一领唱歌曲,大型交响史诗《甲午祭》获泰山文艺特别奖,创作威海市建市30周年专场交响合唱音乐会《扬帆逐梦》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1374.html